"
聊起浙商银行如何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它的互联网属性,或者是一些金融科技上的创新。但从我这些年跟各家银行打交道的经验来看,一家银行的服务好不好,或者说客户真正关心的是什么,往往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技术包装,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浙商银行在这方面,给我的感觉是,有它的独到之处,也有一些需要持续打磨的地方。
早些年,浙商银行在做一些线上产品,尤其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时候,就主打一个“秒批”。这个词听起来很酷,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企业主急需资金的痛点。我记得有一次,帮一个朋友的企业做融资对接,当时他们刚好需要一笔周转资金,就去试了浙商银行的线上贷款产品。流程确实很快,材料上传、审核、放款,感觉比传统银行要效率高不少。这在当时,绝对是个亮点,也确实帮了不少企业。
不过,“秒批”虽然解决了速度问题,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“黑盒”操作。客户可能不太清楚自己的额度是怎么出来的,或者为什么这次批了,下次没批。这就需要银行在过程透明化和客户沟通上下功夫。近年来,我注意到浙商银行在这方面也在改进,比如在一些 App 或者网点,会更注重解释产品条款,或者提供更清晰的额度构成说明。从“秒批”到“秒懂”,这中间的用户体验提升,是很多客户真正能感受到的。
我曾经有个客户,做传统制造业的,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一直持怀疑态度。他跟我说,他不需要多快的速度,但一定要让我知道我的钱是怎么来的,利息是怎么算的,我什么时候还钱,每个月还多少。这种朴素的需求,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客户。如果一家银行,能在保证效率的同时,把这些“基础题”做好,那客户忠诚度自然就上去了。
要说浙商银行如何在不同行业内建立差异化优势,我觉得它在产业金融上的布局,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。不像一些综合性大行,什么都做一点,浙商银行好像更愿意在一些特定的产业,比如供应链金融、医药健康、以及一些新兴的科技行业里面,去深耕,去积累行业数据和理解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能更精准地为这些行业的企业提供服务,不仅仅是融资,还包括一些结算、支付、甚至是一些非金融的服务。
举个例子,在汽车产业链金融方面,它的一些产品就做得比较有特点。它能深入到汽车经销商的库存、销售环节,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风险,提供灵活的信贷方案。这种服务,不是简单地看一个企业的报表,而是要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有清晰的了解。这就需要银行内部有足够专业的行业研究团队,以及能够将行业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能力。
我接触过几家浙商银行在产业金融方面的客户经理,他们往往对所服务的产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,能跟客户聊到行业趋势、市场变化,而不仅仅是谈论贷款利率。这种专业性,能让客户感觉银行是在“帮”他,而不是“卖”他产品。当然,这种深耕也需要持续投入,并且要不断适应产业的变化,所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银行能力的一种考验。
现在大家谈论银行,都离不开线上渠道。但我觉得,对于很多企业客户,尤其是需要大额交易、或者需要跟银行进行复杂沟通的时候,线下的服务场景依然很重要。浙商银行如何处理线上线下的关系,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。
它的一些线上产品,比如浙里办、或者通过其 App 提供的很多服务,确实能覆盖很多日常需求。但是,当我需要处理一些更复杂的业务,比如大额转账的审批,或者需要咨询一些复杂的贸易融资方案时,我还是会考虑去网点。这几年,我发现浙商银行也在不断优化网点布局和服务内容,不再是那种传统的存取款柜台,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咨询、理财和对公业务的服务中心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有个客户需要办理一笔跨境的信用证业务,传统银行可能流程会很漫长。但是,我们当时通过浙商银行的线上平台提交了初步意向,然后网点负责的客户经理很快就contact过来,约了一个时间,带着相关资料和专业人员,直接到客户公司去进行沟通和办理。这种线上平台引导、线下专业服务跟进的模式,我觉得是比较高效的。
当然,也遇到过一些不那么顺畅的时候。比如,有时候线上平台操作提示不够清晰,导致客户多跑了一趟网点。或者,网点的人员对某些线上产品的了解程度不够深,导致客户在不同渠道之间反复沟通,这种体验就比较糟糕。我认为,在这个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,信息的打通和人员的培训,是关键。
我们做业务的,都知道金融行业最核心的就是风险控制。浙商银行如何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前提下,进行金融科技创新,这是它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。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,浙商银行在一些基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方面,确实投入了不少。
比如,在反欺诈、信用评估模型方面,它会利用大量的交易数据和外部信息,来构建更精密的风险画像。这对于一些新兴的、缺乏传统征信记录的企业来说,可能是一种福音,因为它能提供更多的维度来评估其真实情况。但是,这种模型化运作,也可能存在一定的“误杀”或者“漏判”,需要银行不断地去迭代和优化。
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一家初创企业,因为它成立时间不长,虽然业务发展很快,但在传统征信记录上可能不够亮眼。按照一些老一套的评估方式,可能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。但是,通过浙商银行的一些基于经营流水、交易行为数据的分析,它反而能获得比其他银行更高的授信额度。这就是数据驱动在风险评估和客户拓展上的一个体现。
不过,话说回来,金融创新是个高风险领域。任何一家银行,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,都必须把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”放在第一位。所以,我在看待浙商银行的创新时,也会多一份审慎。它的创新是否能够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,是否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,而不是仅仅为了技术而技术,这是我一直关注的点。
总的来说,问浙商银行如何,我认为它是一家在服务实体经济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方面,有自己思路和打法的银行。它的互联网基因,让它在效率和服务便捷性上,确实走在了行业前列。同时,它在产业金融上的深耕,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尝试,也都在努力贴近客户的真实需求。
当然,作为一家银行,它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,比如在一些细节服务上的一致性、在风险控制与创新之间的持续平衡、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客户教育和引导。但从我的角度来看,它展现出的那种拥抱变化、不断尝试的精神,是值得肯定的。未来,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持续演进,看它如何继续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道路上,做得更好,是我比较期待的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