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琢磨过不少年。不是因为别的,就是身边太多朋友,包括我自己,一开始怀揣着发财梦冲进股市,结果往往是“折戟沉沙”居多。真正在股市里能做到稳定盈利、游刃有余的,凤毛麟角。这背后的原因,绝非简单的“运气不好”或者“选股失误”能概括的。
很多人一开始接触炒股,看到的都是别人成功的案例,比如某某股神如何如何,某某散户如何抓住了一波大行情赚了多少。这种信息一包装,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:股市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,只要“学点技术”或者“跟对人”,就能轻松赚钱。这种“提款机”的心态,是导致失败的第一步。
我记得刚开始炒股那会儿,也是这么想的。看一些财经节目,专家分析得头头是道,好像第二天股价就会怎么走。就想着,学他们的理论,用点技术指标,比如MACD金叉、KDJ死叉什么的,就能跟着股价走。结果呢?指标有时候会钝化,有时候会提前或滞后,甚至出现“假信号”。几次下来,账户里的钱不增反减,才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理解错了。
这种认知偏差,还体现在对风险的忽视上。大家总想着“抄底”或者“搏一把”,总觉得“再跌我就补仓”,但从来没想过,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,或者个股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,所谓的“补仓”可能就是“越陷越深”。
股市最考验人性,这句话真不是说着玩的。我在交易过程中,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情绪控制太难了。当一只股票开始上涨,而且涨得很快的时候,那种“怕踏空”的心理会让你忍不住追高,生怕错过了又一个翻倍的机会。这种贪婪,往往让你在不理性的价位买入。
反过来,当股票下跌时,特别是你重仓的那只,那种恐惧感会瞬间袭来。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,担心会跌到归零。这时候,很多人会选择“割肉止损”,但往往又是在股价低迷、即将反弹的时候卖出,把亏损变成现实。这不就是传说中的“高买低卖”吗?
我曾经有一个朋友,买了一只当时很热门的概念股。刚买进去的时候,股价涨势喜人,他乐开了花。但好景不长,概念退潮,股价开始下跌。他不停地补仓,想着“成本均摊”。结果股价一路向下,他最后是血本无归。事后他说,他当时脑子里就一团麻,只想着把亏的钱赚回来,根本没法冷静分析。
很多人炒股,真的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甚至连石头摸都没怎么摸。以为看K线图、学几个指标就是“懂技术分析”了。但股市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。宏观经济、行业周期、公司基本面、政策导向,这些都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。
我见过太多人,只盯着自己手里的那几只股票,对其他一切“视而不见”。他们可能只了解股票的涨跌幅,却不清楚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,它的竞争优势在哪里,它的财务报表有没有猫腻。这种“盲人摸象”式的操作,成功率当然不高。
而且,即便是技术分析,也有很多流派和不同的理解。比如有的人信缠论,有的人信江恩理论,有的人只看均线。这些理论本身都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大量的实践去验证,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几个公式。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储备,就像没有地图和指南针就去探险,风险太大了。
这是我看到很多长期亏损者最致命的一个环节。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、可以重复执行的交易计划。今天看到某个消息,就去追;明天看到某个指标,就去买。没有明确的买入条件,也没有明确的卖出条件,更没有在什么时候止损、止盈的规划。
我自己在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后,才慢慢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交易系统。比如,我只在符合我预设的几种形态组合时才考虑介入,并且会提前设定好止损位,一旦跌破就坚决离场,不管它后面会不会涨回来。同样的,如果达到预设的盈利目标,我也会考虑部分或全部卖出。
这种“系统性”和“纪律性”,是区别于db的关键。很多人把炒股当成了db,今天运气好就赚了,明天运气不好就亏了,但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赚钱模式。风控更是谈不上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“仓位管理”,把所有的资金都压在一只股票上,一旦出错,就是万劫不复。
股市是瞬息万变的,昨天的“真理”可能今天就失效了。很多股民,一旦经历了几年市场的洗礼,就以为自己“什么都懂了”,然后就不再学习。这是非常危险的。
我见过一些曾经很成功的投资人,他们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优势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学习,一直在反思。他们会研究新的技术,会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,会分析自己的交易记录,找出错误并加以改进。市场在进化,你不进步,就是退步。
很多人把亏损的原因归结于“市场不好”或者“庄家操纵”,而不去审视自己交易中的不足。这种推卸责任的心态,会让你永远停留在原地,永远无法在 炒股为什么很少人成功 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出路。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