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很多人觉得,证券从业人员,像我们这样的,天天和股票打交道,接触的都是一手信息,应该离“炒股”这事儿远点,甚至觉得我们是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。其实,这想法,有点简单化了。
说到为什么证券人员炒股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他们有内幕消息啊!”。这话,听着有点道理,但现实远比这复杂。首先,明确一点,利用内幕信息交易,那是犯法的,而且现在监管这么严,一旦被查出来,那是断子绝孙的买卖,没人会冒这个险。我认识的一些老同事,经验老道的,从没听说过谁敢去碰这根高压线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,更多的是公开的财报、新闻、行业分析,还有一些券商内部的宏观研判、行业研究报告。这些信息,当然比普通散户能接触到的要多、要快,但离“内幕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我们看公司,更多的是从基本面出发,分析它的盈利能力、成长性、估值水平。当然,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可能会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公司的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,这是一种信息优势,但这种优势,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和勤奋研究上的,而不是非法渠道。比如,我们会看懂一家公司披露的招股说明书,里面藏着不少宝贝,但那也是公开信息,只是很多人没那个耐心去细抠。
而且,很多时候,我们对市场的判断,会受到公司内部的“防火墙”制度的限制。比如,我们所在的部门,可能有关于某个即将IPO项目的研究,但同一家公司的其他部门,甚至个人,都不能随意交易与该项目相关的股票。这些都是为了规避潜在的利益冲突和违规操作。
另一方面,天天沉浸在金融市场里,对市场的“脉搏”有一种职业敏感。这种敏感,不是说能预测涨跌,而是对市场情绪、资金流向、政策风向的变化,有着更敏锐的捕捉能力。有时候,看到一些公司发布了不错的季报,结合我们对行业趋势的理解,心里会有个大概的判断。这时候,如果个人资金允许,加上风险可控,进行一些小额的、符合规定的投资,也算是对这种专业判断的一种实践和验证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个老前辈,他从不建议我们去追逐短期的热点,而是强调价值投资。他自己的账户,就是买了些他深入研究过、认为有长期价值的公司,然后就放着,定期去审视。他说,我们天天研究公司,如果连自己认可的公司都不敢买,那这份工作还有什么意义?这话,我当时听着就觉得有道理。这跟普通人炒股,逻辑上是相通的,只不过我们可能在信息获取、分析能力上,有一定优势。
当然,不能否认,有些年轻的同事,可能因为对市场过于乐观,或者受到周围同事的影响,会存在一些“冲动型”的交易。他们可能更追求短期的回报,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,这方面,确实需要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。
要说为什么证券人员炒股,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:我们本身就是靠金融市场吃饭的,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,比普通人要深刻得多。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谨慎,什么时候可以搏一把。而且,我们的收入来源,除了工资奖金,还有一部分是靠市场表现来衡量。这种情况下,完全不参与,或者不关注市场,反而有点“不接地气”。
当然,这里说的“参与”,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,而且是在严格遵守公司规定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。比如,很多券商都有内部的交易报告制度,要求员工在进行股票交易前,需要向合规部门申报,并在交易完成后进行报告。这都是为了透明化,避免潜在的违规行为。
还有一点,就是“机会成本”。我们天天研究各种产品、各种策略,如果我们自己都能识别出一些低风险、高收益的机会,而仅仅因为“职业身份”就完全放弃,那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。当然,这种“机会”,必须是在合规框架内的,比如,我们对某些固定收益类产品,或者新上市的、经过我们严格尽职调查的基金产品,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现在很多券商都有严格的“防火墙”制度,就是为了确保信息不被滥用,避免利益冲突。比如,如果你在投行部门,负责一家公司的IPO,那么你本人或者你的直系亲属,在一定时期内,是不能买卖这家公司股票的。即使是你所在的研究所,对某个行业有深入研究,但如果你本身并没有直接参与到“内幕信息”的产生或接触过程中,那么进行一些公开信息基础上的交易,理论上是允许的,但同样要遵守报告和申报制度。
这就像一个医生,他知道人体哪些部位容易生病,哪些药有什么疗效,但这不代表他不能给自己或者家人看病,关键在于他是否利用了这些知识去进行不当操作,比如,故意制造病情来开高价药。我们也是一样的,我们有专业知识,但不能滥用。
总的来说,为什么证券人员炒股,不是因为我们能“偷看”信息,而是因为我们对市场有专业认知,有职业敏感,并且在合规的框架下,也存在个人参与市场的合理性。当然,风险意识,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,这一点,不管是对我们自己,还是对客户,都是一样的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