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说到股票均价,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个“平均成本”的概念,觉得就是买进卖出的一个平均数。其实,这个“均价”的说法,在实际操作里,尤其是在咱们做量化或者复盘的时候,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的。
很多时候,咱们在看交易软件或者一些数据website时,会看到一个“均价”,比如“成交均价”。这个东西,很多人就直接理解为自己持仓的平均成本了。但问题是,这个“成交均价”它计算的是一个时间段内,所有成交的加权平均价格。比如,今天某只股票,以10块成交了1000股,又以10.5块成交了2000股,那么今天的成交均价就是 ((10 1000) + (10.5 2000)) / (1000 + 2000),大概是10.33块。这和咱们自己买股票的“成本均价”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看到一个数据,比如某只票今天成交了500万股,成交均价是10块,就以为这票今天平均就10块附近被接走了。后来复盘的时候,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么回事。那些大额的买单,可能就集中在某个价位,而小额的成交可能在其他价位。所以,单纯看一个“成交均价”,很容易被那些大单给“带偏”。
咱们自己算成本均价,通常是怎么弄?就是把每次买入的总金额加起来,除以总的股数。举个例子,我第一次买了100股,每股10块,花了1000块;第二次又买了200股,每股12块,花了2400块。那么我的总成本就是1000+2400=3400块,总股数就是100+200=300股。我的成本均价就是 3400 / 300,大概是11.33块。这个数字,才是真正反映我持仓的平均成本。
这中间的差别,说白了就是“时间”和“量”的权重问题。成交均价,它考虑的是某个特定交易日内,所有成交的总价除以总成交量。而咱们自己计算的成本均价,是把不同时间、不同价格买入的所有交易,累加起来计算的。这个差别,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,或者连续出现大额订单的时候,会尤其明显。
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情况,在做一个选股模型的时候,想基于日成交均价来做一些过滤。结果发现,很多时候数据跑出来跟实际感受差得有点远。后来仔细一查,才发现有些股票,一天里面有几个时间段成交量特别大,价格也跳动得厉害。比如,早盘有个大单把价格拉高,然后下午又有个更大的单把价格压下来。这时候,那个简单的“成交均价”可能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当天的市场情况,更别说我的持仓成本了。
还有一个点,就是“卖出”的影响。如果咱们只看买入的均价,那不算卖出的话,它确实是真实成本。但如果涉及到卖出,尤其是在做日内交易或者短线操作的时候,咱们关心的可能就不是一个静态的成本均价了,而是“平均卖出价”或者“平均交易成本”。这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了。
在实际的量化交易或者策略回测里,咱们一般不会只看一个“成交均价”就完事。通常会用到更细致的数据,比如分钟线成交数据,甚至是逐笔成交明细。通过分析这些数据,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市场在某个时间点的真实成交情况。
举个例子,在构建一个基于“突破”的策略时,我们可能需要关注的是“突破时”的平均成交价格,以及突破后的“成交量”,这些都比一个笼统的日成交均价来得有价值。如果一个股票,在某个价格位放了巨量,但价格并没有实质性突破,那这个“巨量”可能是主力在“试盘”或者“派发”,这时候简单用这个价格去算均价,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我自己的经验是,在做策略回测的时候,一定要确保计算的“成本”是准确的。比如,涉及到分红、送股、拆股这些情况,都必须把它们对持仓成本的影响考虑进去。光是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平均,很容易出错。我记得有一次,因为没处理好送股,导致回测出来的收益率偏高了不少,当时检查了半天才找到问题所在。
还有一些实际情况,会让“均价”的计算变得复杂。比如,杠杆交易。如果咱们用了融资,那么融资的成本也是要算到总成本里的。虽然这不直接影响“买入的平均价格”,但它影响了咱们的整体持仓成本和收益率。另外,交易费用,比如手续费、印税,这些虽然相对较小,但在高频交易或者大资金运作时,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也需要折算进去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“交易单位”。虽然现在大部分股票都是以“股”为单位,但在过去或者一些特殊情况下,交易单位可能有所不同。而且,如果是在不同的交易所或者不同的市场进行交易,它们的交易规则和价格显示方式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。这些都需要在计算时加以注意。
我个人在做一些历史数据分析的时候,会习惯性地去查阅当时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的实际交易情况。不能想当然地认为,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直接套用的。有时候,一个微小的规则差异,可能就会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大的偏差。
这里还需要区分一下“成本均价”和“移动平均价”。很多人会把“均价”和“移动平均价”混淆。移动平均价,比如我们常说的“均线”,它计算的是过去一定时期内收盘价的平均值。比如5日均线,就是过去5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。这个东西,是用来判断趋势的,和咱们的持仓成本完全是两码事。
移动平均价,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分析的指标,反映的是一个价格的趋势变化。比如,股价站上5日均线,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强势的信号。但这个“均线”本身,并不是你买入股票的实际成本。你的实际成本,还是你每次买入时的价格叠加计算出来的。
很多新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,看到股价跌破了均线,就觉得自己的成本“亏了”。其实,你真实的成本,可能远低于这个均线。反之,如果股价在均线上方,也未必代表你一定赚钱,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买入价格。
所以,在使用这些指标的时候,一定要清楚它们各自的含义和计算方式,不能想当然地去套用。对“股票均价怎么算”这个问题,我的理解就是,要看具体是在什么场景下,问的是哪个“均价”。是成交均价?是持仓成本均价?还是某个技术指标的均价?弄清楚这个,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分析和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