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商品涨价的门道与陷阱:一个老兵的碎碎念

投资银行 (5) 2天前

商品涨价的门道与陷阱:一个老兵的碎碎念_https://m.qmgjg.com_投资银行_第1张

“商品如何涨价?”这问题看似简单,问出来的人,要么是刚入行摸不着北,要么就是想找个“万能公式”。但说实话,哪有什么公式?更多的是对市场信号的捕捉、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,以及,时不时得冒点险。

涨价的逻辑,远不止成本

很多人一谈涨价,就想到成本上涨。原材料、人工、运输,这些当然是基础。但你想过吗?同样的原材料,别人能卖得比你贵,原因在哪?这才是关键。

我记得前几年,我们有个客户做高端定制家具的。当时市场上有原材料的涨价通知,同行们都跟着涨,涨幅也差不多。但这家客户,不仅没怎么涨,反而还推出了一款“限量珍藏版”,价格比之前高了近30%。结果呢?一抢而空。

这背后,就是把“涨价”变成了一种“价值的再定义”。他们抓住了消费者对稀缺性、独特性和身份认同的追求。原材料的涨价,反倒成了他们制造“稀缺感”的绝佳契机。

所以,成本是基础,但绝不是全部。你得理解,为什么别人愿意为“不同”买单。有时候,卖的不是东西本身,而是它背后的故事、附加的情感,甚至是“拥有它能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
当然,这种“附加值”不是凭空捏造的。它需要品牌有足够的积累,产品有足够的设计感,营销上有足够的支撑。否则,就是空中楼阁,很容易被戳破。

什么时候涨价,比怎么涨更重要

时机,绝对是涨价过程中的重中之重。尤其是在消费市场,一个不小心,可能就把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口碑葬送了。

我见过不少企业,遇到一点成本压力,就急着把价格往上推。结果呢?消费者感觉到的是“我在被剥削”,而不是“你确实遇到了困难”。尤其是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,这种行为无异于“自杀”。

我的经验是,涨价最好是伴随着“价值的升级”。比如,产品的功能性有了显著提升,设计风格更新了,服务体验更好了,或者,你引入了更前沿的技术,提供了更独特的解决方案。

举个例子,有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,他们原本的一款智能门锁,市场价格稳定了很久。后来,他们升级了一个新的AI识别模块,不仅识别速度更快,还能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,提供个性化场景。这次升级,他们随之提高了20%的价格。消费者普遍接受,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“新玩意儿”,感受到了“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”。

反过来,如果你只是因为“别人都涨了,我也得涨”,或者“我生产成本高了,所以我得涨”,那就非常危险。消费者不是傻子,他们会比较,会衡量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行业性的“价格锚点”。比如,当一个品类出现了一个标杆性的高价产品,并且市场对此有广泛的接受度,那么,后来者在产品性能、定位相似的情况下,就可以参考这个“锚点”,进行合理的定价。

涨价前的“铺垫”,艺术与科学并存

直接“啪”地一下把价格涨上去,通常不是什么好策略。尤其是一些非必需品,或者竞争激烈的市场,这种做法很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反弹。

我们通常会做一些“预热”工作。比如,在涨价前一段时间,通过内容营销,强调产品的稀缺性、原材料的价值,或者品牌升级的计划。这有点像给消费者打“预防针”。

有时候,我们会通过“限量发售”、“特殊版本”这样的方式,先试探一下市场的接受度。如果这些“特殊版本”卖得很好,证明消费者愿意为更高的价值买单,那么,再进行大范围的调整,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一个母婴品牌策划涨价。当时,他们的新一代产品即将上市,技术升级幅度不小,但同时也意味着生产成本会上去。我们做的就是,在老款产品即将停产前,做了一波“告别珍藏版”,价格比原价高了15%。这个版本,不仅强调了“最后的机会”,还附带了一些独家的设计元素。结果,短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。

这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:这款产品即便有涨价,也是因为它有“特别之处”,而且,你错过的不只是一个价格,还有一份“情怀”和“稀有”。

这种“铺垫”,不能做得太明显,否则就露馅了。它需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,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,对即将到来的价格变化,产生心理预期。

价格锚定与心理定价:消费者心中的“隐形天平”

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,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,而不是绝对的。这意味着,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一个价格,而是要放在一个参照系里。

“价格锚定”就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段。比如,你看到一件衣服,标价“原价1999元,现价999元”。这个“1999元”就是价格锚点,它让你觉得“999元”非常划算。即便这件衣服的真实成本或者市场价值,可能并没有那么高。

在做商品如何涨价的策略时,引入新的、更高的价格锚点,同时辅以“促销”或者“升级”的概念,是常见的做法。比如,我们服务过一家咖啡品牌,他们引入了“精品手冲系列”,价格远高于常规的美式和拿铁。虽然这部分产品销量占比不高,但它有效地提升了消费者对整个品牌价格定位的认知。当他们后续对常规产品进行小幅度的价格调整时,接受度就高了很多。

“心理定价”也很有意思。比如,很多商品喜欢定个“.99”的价格。这看起来是小便宜,但研究表明,它能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个价格“更低”。

在考虑涨价时,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“价格陷阱”。比如,把价格定得太“圆整”,像1000元,有时反而会给人一种“虚高”的感觉。而1058元,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“这是经过计算的,相对合理”。

当然,所有这些定价技巧,都必须建立在产品本身有足够价值支撑的基础上。如果产品质量差、体验糟糕,再花哨的定价策略也难以挽回。

失败的尝试:教训比成功更宝贵

谁没踩过坑?我入行的时候,见过不少老板,拍着脑袋就决定涨价,结果订单断崖式下跌,最后不得不又把价格降回来,甚至亏本清仓。那场景,看着都心疼。

我记得有个做特色调味品的同行,因为疫情影响,生产成本上升,他们就直接把一款明星产品价格提高了40%。当时,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建立了不错的口碑,但消费者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幅涨价,反应非常激烈。很多人跑到电商平台留言,说“以前觉得你们产品好吃,现在觉得是智商税”。

最终,他们被迫将价格降回了接近原来的水平,但销量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害。这次的失败,让他们深刻认识到,在考虑商品如何涨价时,市场的接受度,尤其是消费者的“心理承受阈值”,是必须要反复测试和研究的。

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,“拆分收费”。比如,原本包含在产品价格里的包装、配送、安装服务,现在单独收费。这种做法,表面上好像“产品本体”没怎么涨价,但实际上,用户的总支出增加了。如果沟通不当,很容易被消费者解读为“变相涨价”,甚至产生被欺骗的感觉。

这些失败的案例,反而比那些顺风顺水的涨价更能让人警醒。它们提醒我们,每一次价格调整,都可能是一次对品牌信任度的考验。

总结:涨价是一门艺术,更是对商业本质的考验

归根结底,商品如何涨价,卖的不是技术,而是对市场、对消费者、对自身产品价值的深刻理解。它需要你有一个足够好的产品,一个足够清晰的品牌定位,以及,对价格敏感度的精准把握。

从成本驱动的涨价,到价值驱动的涨价,是所有商家都必须经历的转型。理解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为你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,比单纯的计算成本重要得多。

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,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灵活运用各种定价策略,并时刻准备好为你的涨价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价值支撑,这才是成功的关键。

相关推荐

家庭主妇如何投资?从零开始,稳步前行

家庭主妇如何投资?从零开始,稳步前行

“家庭主妇如何投资”,这问题啊,听着简单,真要落地,门道可多着呢。很多人一听投资,就想到股票、基金,好像得懂很多专业术 ...

· 6小时前
汽车分期贷款,到底哪个平台更实在?

汽车分期贷款,到底哪个平台更实在?

“汽车分期贷款哪个便宜”,这问题问得太直接,也太现实了。很多人上来就问利率,觉得利率低就一定便宜,但实际操作起来,这“ ...

· 12小时前
股票均价怎么算,别只看那一个数字

股票均价怎么算,别只看那一个数字

说到股票均价,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个“平均成本”的概念,觉得就是买进卖出的一个平均数。其实,这个“均价”的说法,在实际操 ...

· 19小时前
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,到底哪个提前还款更划算?过来人给你掰扯清楚

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,到底哪个提前还款更划算?过来人给你掰扯清楚

说到提前还款,十个人里得有八个人犯迷糊:选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?感觉好像都行,但具体怎么个“划算”法,不少人心里没个准 ...

· 1天前
中美贸易战:中国如何应对?我的几点观察和思考

中美贸易战:中国如何应对?我的几点观察和思考

“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?”这个问题,这些年被问了无数遍,身边不少朋友、同行,甚至一些客户,都会很直接地抛过来。很多人 ...

· 1天前